A轮死为什么成为创业企业的魔咒,最近微信里很多在转一篇846家融了A轮企业死亡的文章,并附了长长的死亡名单。拿了钱反而加速了公司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创始人大概犯了下面至少一点错误:
1、创始人四处演讲,参加传播成功学
拿了钱之后,很多之前寂寂无闻的创始人突然被各种新闻包裹,各种点赞,邀请,CEO经常产生企业成功的错觉,原来仅有的踏实专注的精神没了,对待客户,员工,产品的态度潜意识的产生傲慢的情绪,本来不稳固的产品质量,团队,客户关系在快速的发展中迅速千疮百孔。企业的错误归根结底是老大的错误,我认为除了宣传产品,品牌,开拓客户都没有必要四处social,可以仔细看看,融资后CEO犯的错误不仅出现在企业的早期阶段,即使到了IPO阶段也是一样,陈年,雷军,董明珠,贾跃亭,他们PR的最高点通常就是企业的最高点,除非能深刻反思。牛逼的企业家都是不pr的,看看丁磊,tony,任正非,小扎。
2、开分公司,分总部
创业初期团队管理的大忌是团队异地管理,除非模块非常的完整,或者可以非常的程序化,比如CALL center。我身边有好几个惨痛的案例,都导致了如下几个结果:管理沟通成本太高,团队文化难以形成,团队间攀比,高管或者创始人不和。我看到的情况最后都是把其中一个砍掉。企业异地扩张的基础在于:现实的必要性,企业内部管理程序健全,管理人员充裕,财务基础雄厚。
3、团队规模急剧扩张,导致团队成本失控。
投资人的钱到账之后,团队自然要庆祝一下,创始人在喝了酒,卡了OK之后必然把前段时间的压抑狠狠的纾解了一下,同时憧憬一下未来,几个创始人都下定决心要大干一番,但这时候大家想到的很多是招人,于是很快就进入失控阶段,发现人越多越需要人,甚至要招人来招人。很多创始人以为员工的数量是弹性的,人多了可以砍,但这是很大的误解,人不是资产,不是无感情的动物,企业裁人的时候对士气伤害很大,甚至优秀员工会提前离开,企业会很长一段时间忙于内部梳理而不是提高产品和服务。有一个很有魄力的CEO融了A轮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砍掉了30%的人,主动优化跟被动裁员的区别是天壤之别。融资后团队应该做个阶段性的庆祝,但创始人应该有非常严肃的会议,对于企业下一步发展,资金使用上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统一思想。能一个人做的不要招两个人,不要轻易增加汇报层级,ceo负责招聘。
4、下轮融资过于乐观
很多在融完A轮的时候,对企业发展阶段缺乏本质认识,企业的生存是靠现金支撑的,要么企业能自身产生足够的净现金流,要么需要靠融资解决。企业在A轮阶段,管理层要根据自己的企业的行业特点,竞争格局决定自己要走的路。比如一个细分领域的电商,到A轮就要考虑赚钱的问题,这个时候盲目铺规模可能就走上了不归路;再比如滴滴当时国内至少有50家左右各种拼车,出行的项目,这种网络型的项目基本上就是赢者通吃,不到第一就没什么机会了,所以拿到钱后就是要做规模,马上要考虑下一别的资金。这轮容易拿钱不等于下一轮也容易,融资永远是速度,投资人质量的重要性优于估值。
5、补贴
自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补贴买用户是互联网的一个普遍做法,用户获取成本甚至超过传统渠道,无论哪种业态,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一定要远远大于用户获取成本,不然游戏就没法持续,做的越大亏得越多。在生活服务,金融,电商很多领域市场比较分散的,补贴没有太大意义,比如一个领域最大玩家的份额都不超过5%,两个创业企业打的你死我活就没有必要,这个时候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完善产品,突破自己才是最大的补贴。
成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但失败却是一条足以致命,我们在追求极致的同时,还要警惕已经这几个坑杀无数创业者的创业陷阱。
更多创业相关的干货内容,请进行关注我们疯狂BP创业干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