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业公关稿为啥越传越没有人看?这些症结你犯了几条

转载2017-08-01

创业公司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

导读:自媒体时代,不仅仅让每个个人,可以轻松掌握了自媒体的工具,写写文章,发发公众号,微信传播传播下就成了“自媒体人”了。

更多的企业组织,也同样拥有了这种能力,拥有了企业自媒体的能力,拥有了内容营销的能力,于是各种带有鲜明“特色”的公关稿的写作需求也就多了起来。

内容营销的兴盛


人人玩儿内容

 

然而,当我们在不断传播和转发那些写的爆款公关稿的时候,表现激动的不仅仅是当事企业的老板,更是那些围观的企业老板,这些老板心中立马涌现一个新的念头,觉得自己的企业也可以如法炮制一个爆款公关稿。

然而,当其真正动手操作的时候才发现,为啥自己的公关稿无法爆款?于是怨天怨地也怨自己,整个公司老板和营销部门同事之间的氛围都有些变得紧张了。

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成功的爆款公关稿见得多了,见的更多的是那些不成功的公关稿,总结这些所谓不成功的公关稿,你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可能不在“术”上,不在具体一个编辑的一篇稿子的问题上。

立定观察一下,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观念和认知层面,对于传播规律,对媒体本质的“道”的理解的差异化,或者说没有抓住根本,才是困扰企业公关稿写出来了传播不出去的最重要的原因。

今天试着分析下其中的要害。

当下,企业的公关稿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定义,这里说针对的公关稿,是适合自媒体形式发表传播,集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理念,业务精髓的所谓干货价值观的内容,形成文章内容进行对外传播,从而在实现自身专业性品牌、独创性优势、IP内核、认知层次水平方面品牌形象的确立。

这里的公关稿包含普通的新闻发布会稿件,但是不仅限于这类稿件。

目前,企业公关稿的内容营销,反应出来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不会写、写不好、写不对”。

当普通一个企业都可以自行申请一个自媒体,诸如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企鹅号等自媒体渠道后,运营者突然发现内容的生产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媒体的本质是将内容传播出去,传播出去的渠道有了,内容的质量要求就高了。

普通的,将公司老板的原话放上去那无法称得上是自媒体传播,无法称得上内容营销,更是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

不会写

不会写,主要表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无法区分内容和文案的区别。

也就是说,更多的企业自媒体的负责人,如果严格区分,大多数时候,企业都是按照文案策划的标准去招收的人才,这类人才策划的营销文案,虽然也是一种传播的内容载体形式,但是要形成一个全面反映公司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文章,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内容,普通的文案编辑是无法适应的,也非其擅长。

接下了公关稿写作这件事情才是悲惨命运的开始

所以,内容营销不是文案营销,内容营销的核心能力在于价值观通过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有立场,有体系,有逻辑,有高度的表达和传播,如果文案营销的文案更多体现在策划的创意上,表现的形式上,那么内容营销的内容更多体现在内容本身的语义理念,逻辑体系完整性上。

写不好

写不好,主要是进行观点内容表达的一些技巧和套路的缺乏,比如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对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具备实际执行的能力,但是对于向员工的表述,对于公众的表述的话术本身就不擅长,以至于无法正确形成可以传播的内容。

即便形成所谓的内容,也都是一些口语化的东西,无法形成标准的表达语言,无法形成逻辑关系,甚至是无法形成自己所专有的一些术语的合理使用,使得传播的内容完全是一种日记式的私密语言,不是一种对大众传播的大众语言。

写不对

写不对,相比较而言,写不好缺乏的是套路,多看,多学,多练是能够解决的,目前对于企业内容营销传播的最大困扰在于写不对,总结一句话就是找不对自己的位置,不知道是以何种身份立场写。

所谓的自媒体内容,如果应用到企业的传播过程中,会体现有多重不同的身份立场,其中一种是以官方发布的身份,体现第一人称的自我表达,另外一种是一种自我观点的自媒体方式表达,两种内容形式,虽然都可以认为是企业自我表达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有差别的。

如今,我们遇到的所谓爆款的公关稿,就是处理好了自媒体文章内容写作的出发点和身份特征,才导致其行文的立场和表达的流畅性。

这里涉及到对于媒体和自媒体的本质认知,所谓的媒体,在术的层面,就是将内容传播出去,而在其背后,隐含着一个第三方立场和身份的隐含条件,站在客观的第三方公正的立场上去报道新闻事件,这是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

自媒体,虽然可以赋予企业拥有自己可以借助媒体的手段自我表达,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媒体形态的内容,进行传播过程中需要的第三方身份,第三方身份在传统媒体时代,包含第三方的身份,第三方的视角两层意思。

如今,企业自媒体第三方身份被企业自己所替代,但是第三方的视角,也是保持媒体视角的核心本质不能被改变,如果被改变,所谓的企业自媒体就无法称得上媒体,其传播的内容就成为一种旧式的说教体,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体验的要求。

媒体二字的背后藏着第三方


视角决定传播远度

 

媒体是什么?一种通用的表述是将价值观传播出去,而价值观可以理解为内容,传播出去可以理解为渠道,媒体=内容+渠道,这是对于媒体核心业务逻辑的表达,也是在术层面的基本逻辑公式。

然而,媒体要发挥作用,要让其传播更加广泛,引起更大的效果,要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就要去除其身份的唯一性,限定性,而是将其放置在更加普适的视角去理解和传播。

因此,在媒体二字的背后,一直以来都存在一种第三方的隐含力量,这种力量被表现为第三方的身份和第三方的视角两个主要表现层次。

这种第三方一方面决定了媒体内容的宏观定位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具体的操作规范。

比如,第三方影响和决定了看待内容的视角,在具体写作手法上会增加引用和引证的表达方式,而在观察者的视角进行客观的正反方的点评,进行横向的比较也是普遍使用的操作手法。

媒体传播背后的坑


爬出坑才能活命

 

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企业在进行自媒体传播过程中,都忽略的存在于媒体背后的本质特征,第三方。

首先,因为有了自媒体的渠道,更多的老板认为企业自媒体公众号做一些文章的发布就是媒体传播了,往往忽略第三方平台的分发和行业媒体的传播,这是理解的误区,认为自己有了媒体,就真是媒体了,就比如觉得自己进入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就以为自己真的是其中的角色了一样。

其次,虽然第三方平台发布的内容也可以由企业自己去书写,但是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必须要同时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去书写,而非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进行具体的文字表达。

换一个视角看世界,风景会如此不同

比如,一个企业表达其生产工艺的创新,会如此表达,为达到产品合格率99.99%以上,公司采用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验证方法——“哇哈哈(品牌名称)六步法”……

而如果是第三方表达,很可能是隐去了方法的名字,表达可能是,未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xxx公司还研发出来了一套特色的方法,用于保证产品合格率,具体的操作首发也很简单……

而在现实过程中,企业更多重视的是“哇哈哈六步法”,而忽视的内容本身,而第三方媒体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名词本身。

最后,在最为核心的一些问题上,第三方往往是一件事情能否成功的直接决定因素,比如目前所谓的IP比较火,任何的公司进行品牌传播,都希望拥有一个IP形象,无论是企业创始人,还是产品和业务模式,都希望能够IP化。

而在确立IP的过程中,往往就是第一身份的表达,第三方身份的赋权才最后完成一个打造的闭环,在操作过程中无法缺少第三方身份的最后背书和赋权。

比如一个创始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细分领域,或者细分层次上的IP标签,从一开始就需要将这个IP标签的名字设计好,但是却不是直接将这个名头放在自己的内容文章中表达,而是通过IP标签所匹配的观点、身份、思维、行动内容的表达之后,通过第三方的身份赋予你这个IP标签的名头,从而实现其自身IP标签的确立。

比如“共享经济第一人”,“共享经济之父”之类的所谓的IP标签,几乎都不是自我表达的结果,都是通过第三方身份的赋权表达,这种赋权即便是使用了非常规的手段,但是都需要拥有一个第三方的身份在其中。

一些套路方法


这是解决方案

 

其实第三方如果说的玄乎一些,就是“无我”状态的表达和传播,“无我”之中的“有我”其实就是最大的“有”,从“无”到“有”,才是“大有”,这一理念的具备,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一种境界,达到那种境界之后,具体如何去表达已经不在话下了。

然而一般人没有那么高的境界,那就必须从套路上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去在术的层面让自己保持与高认知境界的一致性。

要达到第三方的视角立场,让企业自媒体的内容传播起来比较顺畅一些,写对,这里有几个基本的套路方法(不完整列举,举例说明而已)。

其一,平等对比法

也就是在写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特性过程中,将整个行业拥有的多种模式和特性做一个对比,比如以BAT为写作对象,描述其各自的特色的时候,不可以只写其中一个,而是做一个基本的横比,这个横比首先是可以放在同一个维度的。

这个维度就是都是互联网巨头企业,在描述其核心特征的时候,百度是建立人和信息的连接,阿里建立人与商品的连接,腾讯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无论你是BAT的哪一家,在这个时候都是合适的。

又比如,在对一个企业所属行业的新闻热点的报道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新闻引出,然后就新闻点评的内容,引用一些大众的观点立场,最终添加自我的立场表达,无论是集成延续大众的观点,还是对大众观点的颠覆,都是一种自然的行文。

其二,完整罗列法

在表达自己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地位的时候,可以将这个大行业领域的所有类型的企业都做一个列举,从而形成一个场景,将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准确定位到一个具体的位置上。

以知识付费领域的几个企业,知识付费企业包含了生产内容、进行传播营销,提供工具,做平台进行中介销售的。

其中拥有自我内容生产能力的,诸如吴晓波频道,一个自媒体版本,将更多的吴晓波放一起就是“得到”的独立平台模式,而千聊、小秘圈(据说被关了)等是提供工具的,新榜是一个行业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媒体信息、数据情报、业务中介服务的服务机构,而知乎又是一个社区平台,拥有一个知识付费的业务线,这个业务线是其主业知识人群社区核心定位下,更多具体分支产业和业务线中的一个而已。

如果能够将这些同一个行业或者产业链条中的具体企业的特征表述清楚,并且在一个链条中区分各自的定位和价值,在是很好进行自我定位的方法。

这种进行罗列的方法,是准确定位表达自己的最好方法。

其三,天地开合法

在表达自己企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的过程中,先从具体的业务中跳开,开始进行通用性的行业发展态势论述,亦或者提升到企业所处行业领域最为顶级分类领域的高大上,通用内容的论述,然后具体到自己的企业的内容论述。

比如,自己是做智能锁的公司,可以借助热点,从出行(围绕人的几个核心大品类需求)角度论述其变革的趋势,引出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等的具体明星一体化方案提供商的业务,进行一些创新的论述,论述到具体支撑起商业模式实现的所谓随借随还,支撑起发展的技术就是智能锁的存在,则这个智能锁是如何实现对于人出行领域革新的技术支持的,具体展开之后就是企业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

如此说来,则自己的企业业务也就被自然引入。

其四,干货夹杂法

这种方法是最为终极的第三方的表达,在目前的一些投资机构的自媒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书写的内容,几乎看不到自己企业的任何具体信息,完全是基于行业和业务的独立描述和表达,完全是一个第三方独立媒体的表达,只是在最终的作者身份,以及出品方列出自己公司的名字。

这种内容的操作,一般必须选择与其公司核心业务直接相关的领域的内容表达,比如投资公司,内容一定是投资观念理念,市场认知,一个创业公司和模式的点评等等,这类直接和自己公司业务相关的业务展开。

同时,要以独立的观点表达,只体现观点立场的专业性,不在于观点的垄断性,更注重分享的属性,对外表达的不是具体的信息露出,而只是一种隐形的专业性,认知高度的一种感受,而留下的作者和机构作者名称,则是这种专业性表达的最终落脚点。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品牌营销,但是这种品牌营销的效果是十分高效的,只要看过文章的人就一定能够感受到专业性,最终和这个机构或者作者本人进行匹配。

这是一种IP形象,特别是专业性IP打造常用的方法。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虽然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拥有了自媒体的能力,但是真正将媒体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还需要细节操作层面的功夫。

如今,企业拥有了自媒体的操作能力,有了内容营销的需求,却未必能够驾驭这种工具,而实现转变的最为核心的突破点在于明确媒体除了一个术层面的将内容传播出去外,还包含一个隐含的“第三方”的内核,这个内核中的“第三方身份”(宏观),“第三方视角”(微观),直接决定了内容营销过程中内容写作的质量。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需要用一些套路方法完成这种第三方内核在内容营销中的具体把握,无论是平等对比法还是完整罗列法,是天地开合法也好,干货夹杂法也好,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帮助你提现内容第三方视角的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运营得当,或许能够改变企业公关稿件越传播越没有看的尴尬局面,从根本上提升内容传播的效果。

当然,具体操作细节还有诸多差异,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便可。

VIA:闹客邦

点击注册疯狂BP,创建投资人想要的商业计划书,开启融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