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魏文侯学识人用人之道

案例2016-11-30

战国时代,七雄并聚。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魏文侯在位50年间,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依法治国,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司马光评价魏文侯:“以列国大夫,好贤礼士,终为天下之显诸侯,至今称之。”他将“好贤礼士”作为魏文侯成功的因素。重视人才,能让国家强盛,但要落到实处,却并不简单。

礼贤下士    言行必果

《通鉴》记载:“魏文侯以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弟子中排名很高;田子方则是孔子重要的学生子贡的学生,也是颇有地位的人物。魏文侯十分仰慕他们,将之邀来魏国,请他们开馆授课培养人才。段干木师从子夏,与田子方为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魏文侯曾多次上门拜访他,均不见其人。面对如此怠慢,魏文侯并没生气,反而对他更加推崇。而后,在经过段干木家时,都在车上敬礼,以示敬意。

魏文侯这种尊重人才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来到魏国,表示愿意为魏国效力。著有《法经》的李悝(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名将吴起、善于治水的西门豹,都曾在魏文侯手下效力。古代史学家们称他“首霸中原”,这不能不归结于魏文侯的人才策略。

《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日,魏文侯和大臣们一起饮酒,忽然风雨大作,魏文侯随即让人准备车马去郊外。大臣们问:“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对大臣说道:“我和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但这不是不遵守约定的理由。”于是,他亲自冒雨来到郊外,找到对方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

成大事者,言必行,行必果。这个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作为领导者,如果面对下属或职位不如自己高的人,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保有责任感?恐怕很难。魏文侯的诚信对象不分,对事负责的态度不分大小;身为一国之君,不端身份,不蔑视下属。对这样的小事都能言而有信,将这种精神与态度用到管理国家上,无怪乎史学家们对此得出结论“魏于是乎始强”。

敢于信任    不以察察为明

一日,魏文侯与田子方一同饮酒,有乐官负责奏乐。魏文侯一边喝酒一边听,突然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是要明白,在每个岗位上的官员是否称职,而不是对具体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内容做出具体指导。音乐的不和谐,应关注乐官是否称职,而不是自己去辨别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将过多精力用在具体工作上,反而会影响统筹全局的能力。如果魏文侯没有接受田子方的建议,他也不过是“察察之明”(专门形容只顾细节不顾大局的人)的君主,这是领导者应极力避免的素质。

彼时,魏文侯手下有一员大将,叫乐羊。魏文侯派他带领大军去攻打中山国,这场战争历时三年,打得很艰难。乐羊踌躇满志,以为自己立了不世之功,凯旋后就向魏文侯邀功请赏。魏文侯则不动声色,扔给他一只大筐。这满满一筐,都是告状信,告他这三年来挟兵自重、指挥失当,有谋反之心。乐羊一看,立即明白如果不是文候三年来的信任与支持,自己根本坚持不到现在,更不用说打下中山国了。于是,当即拜道:“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由此可见,作为国君,最应该掌握的是识人与用人的方法和技巧,为每个岗位找到合适的人,切忌直接插手,应把握全局而不拘细节。更重要的是要敢于信任,敢于授权,敢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选贤任能  “无用”乃“大用”

要有识人与用人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必须有一个衡量人才的明确标准。

彼时,魏国缺少一位国相。魏文侯向李克(子夏的弟子,魏武侯时期任中山相)问策:“先生,您看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人如何?”李克的回答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这五项标准,直指人心。其中,第一条是整体判断,通过观察一个人跟哪些人结交与亲近,从而推断出这个人本身是什么样的人;第二条与第三条是看在富有与通达之时,手中的财富与权力被用到何处,是用来享受,还是用来救济与奖掖;第四条与第五条则是在贫困之际,观其是否能坚持底线,此时正是考验的最佳时机。魏文侯听后,权衡半晌,最终决定选择了魏成子为相。

事后,翟璜知晓此事,前去询问李克:“听说君王召见先生询问丞相人选,最终选择了魏成子。西河守将吴起,是我推举的;君王担心邺城,我推荐西门豹去治理;君王计划讨伐中山,我推荐乐羊为将;中山被攻占后,找不到合适的人镇守,我推荐先生你;君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屈侯鲋。我什么地方比不上魏成子?”李克回答:“魏成子的俸禄千钟,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十分之九用于邀请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来我国,他们都被国君尊为老师。而你所推荐的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子。你如何与魏成子相比呢?”

事实上,翟璜的能力并不差,推荐的人才也都能解决具体问题,自己也颇具慧眼,能够识别他人的才能。但与魏成子一比,立刻落在下风。因为他推荐的是“人臣”,而魏成子推荐的是“人师”。卜子夏、田子方等人,貌似学问与名声看起来都是虚的,不像吴起、西门豹等具有“真才实干”。但对魏文侯来说,邀请这些学术大家来魏国,奉他们为老师,能够让人们看到自己尊重人才的精神,化虚为实,从而让更多的人才来投奔魏国。

由此可见,有些人看似“无用”之辈,实际上有“大用”。在鉴别人才上,“识有易,识无难”。有才能的人(指具体才干),往往很容易被发现,难的是能够透过“虚像”,觉察到人才的本质,并找到适合其发挥才能的位置。

忠言逆耳    从谏如流

随着魏国的不断强大,赵、魏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赵国国力衰败,中山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赵国向魏国求救,魏文侯同意帮助赵国消灭中山。攻破中山国后,魏文侯与几位士大夫宴饮,席间他问大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大家赞仁称智,满口赞扬之语。轮到任座发言时,任座说:“您攻取了中山不封给兄弟,却封给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文侯怒形于色,准备处罚任座,这时翟璜却说:“您是贤明的君主。我听说过,贤明的君主,他的臣子说话就直率。刚才任座的话很直率,因此可知您很贤明。”文侯听后,意识到翟璜正话反说,间接指出自己对待任座的尖锐意见应多加包容,于是将任座从门口请过来,重新考虑了任座的建议,从此以上宾之礼相待。

人生在世,人人皆有私心。文侯的“怒”是因为任座的直言进谏,可见,国君往往不愿听逆耳之言。但魏文侯并没有一错到底,而是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接受了翟璜与任座的意见。对当下的领导者而言,懂得倾听并接纳他人有益的意见是一门学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客观看待他人提出的意见,不要被对方动机、立场所迷惑。

第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耳闻为虚,眼见为实,全面考察后再得出结论。

第三,正确处理所听到的信息,明辨是非,谨慎地做出最终判断与决策。

(本文根据姜鹏《百家讲坛》系列讲座整理而成)

更多创业相关的干货内容,请进行关注我们疯狂BP创业干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