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合伙人李骁军:VC不仅需要运气,也要具备三条能力!

解读2018-07-31

李骁军:IDG资本资深合伙人,2004年加入IDG资本,自2015年起四年蝉联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TOP 50中最年轻的中国投资人。代表投资案例包括:小米、拼多多、App Annie、果壳网、猿题库、5miles、乐纯、造作、锐迪科RDA、东方购物OCJ、天盟数码IGG等。

(本文转自公众号:天使茶馆

 
01
 
VC的个人品牌和团队
 
VC是金融服务机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金融服务行业像VC这个行业这么重视个人品牌的。高盛已经100多年了,也是金融服务机构,但是很少人记得当时哪个合伙人做了什么项目。VC这么崇尚个人品牌,那VC们为什么不像艺术家那样自己开个工作室或者像现在时髦的说法,C2C解放手艺人,像美甲师按摩师一样,越过机构直接面对创业者呢?
 
有一个原因——就是募资的需要。LP投VC基金,还是要看团队、看机构、看长期;另外,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背景、看问题的角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你们找到一堆志同道合的伙伴,但是他们的角度和你有所不同,这样大家在工作过程中都能提高;第三,人需要机构的存在感和认同感,这一点跟打球很相似,比如大家最喜欢看的是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因为在团体里如果胜利了,有更多人可以分享喜悦,如果失败了也有一定的承担。
 
但是人的本性都是放大自己的作用,忽视机构的无形的力量,比如说人们倾向于说自己投了什么好项目,但很少讲自己失败的项目,更不会提自己想投、但被同事说服否定掉的不靠谱的项目。反过来,人们可能会本能的想到别人投了很差的项目,但其实别人投的项目当初并没有那么糟,而且市场里的好项目本来就不多,都投了好项目,好项目也不会轮到你,所以要感谢别人投了差项目。
 
02
 
VC的运气和能力
 
VC可能是最需要运气的行业之一。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黑天鹅。行业里面不知道谁写了一个段子:VC有两种,一种是专业化,专业研究得很深,要做神枪手;另外一种来者不拒,四处留情的。但是最后做成的,是运气最好的。所以VC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每年行业里就有十几个好的项目,不管是你投到还是没投到,都是机缘巧合或者擦肩而过。
 
我刚入行时,美国一个著名的VC投资人给我讲了一个道理,做VC刚进来第一个项目就做成了不是好事,以为会是自己的本事。对于不确定性、风险和未知都没有敬畏,会导致失败。相反,失败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会慢慢提高。
 
VC靠运气,有没有靠能力的?当然也要靠能力,体现在几点:
 
第一,认知能力。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商。研究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这个行业的人经过一阵子都差不多。
 
第二条,比第一条更重要,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能力。能不能从自己或别人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能够分辨出哪些是运气,哪些是自己的能力。
 
第三条,更重要,换位思考或者跟人打交道。我们需要做创业者情绪的缓冲剂,创业者情绪高涨的时候让他冷静一点,情绪比较差的时候鼓励他一点。中国有句古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有不了解的事情。没有哪个投资能完全确认一定赚钱,但是要意识到,里面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哪些是要承担的风险?这个风险愿不愿意承担?这是运气和能力。
 
03
 
早期投资和后期投资
 
早期投资没那么多数据和历史可看,更像中医,靠感性和经验判断比较多。早期项目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就算你做了再多分析研究,关键时候还是需要一闭眼、一跺脚的勇气。
 
我们同事拿来二、三十页的调查报告,我说能否就两个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存在的话,就可以做一个投资选择。
 
后期投资理性较多,就像西医,有数据、验血、X光等诊断方法,有据可循的东西比较多。
 
优秀投资人,是否会提问是很重要。我的一个小经验,第一次跟创业者见面不吃饭。本来见面就一个小时,上菜、吃饭半小时,聊天就剩下半小时。我们每看一个公司,都会问自己,这个行业是否有机会?如果有,那么前三名是谁?我们有没有见过?
 
投资人有雪中送炭的时候,但更多时候是锦上添花。创业者对时代的推动作用是投资人无法取代的,投资人绝不是主角。对投资机构来说,资本和创业的冬天影响不大,越是冬天,越能找到好的创业公司。因为冬天会冻死很多竞争力不足的公司。对创业者来说,冬天里的竞争不如资本热潮时那么激烈。
 
04
 
中国创业与海外创业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全球各地的人一致性越来越强,本身的需求差不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书籍、艺术品等,这方面大家越来越趋向一致。包括现在的社会结构,婚姻制度,越来越民主化,对个体也越来越重视等等。
 
但是不同国家因为历史、宗教、法律、经济发展等造成的“不同”仍然将长期存在。因为以上我们所说“相同”的存在,为一个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拓展打开了很多商业机会,但也正因为这种“不同”长期存在,也为我们投资与商业创造了不同的机会与可能。
 
我以前在美国留学,总觉得中国与美国相似的比较多,地大人多,政府都鼓励创业。后来我们国人有了更好的经济物质条件后到了世界各地转一转,觉得日本与我们更像,重视饮食,做工细致精良;到了欧洲,发现欧洲与我们也很像,因为我们也流行穿欧洲的奢侈品牌。
 
所以,实际上各个地方都有同与不同,拿创业来举例:现在的创业公司,包括高科技公司,中国与美国在数量上都比较接近,全世界高科技公司排名里,中国可能有两、三家公司是全球十大。比如说美国,大家说的就是Facebook、Google、亚马逊、Apple,中国就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及现在非常多陆续涌现出来的优秀公司。
 
我们也经常思考,美国的这些公司基本上有自己的框框在框架内做事,他们有相同和不同,有安卓和iOS的系统,Apple做硬件的,Google做平台。而中国就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大家的界限就模糊一点,各种领域都会去尝试去突破。
 
05
 
投资人的“识人术”
 
关于读人,中国是怎么做的呢?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算命的看属相、面相、手相等。曾国藩的《冰鉴》在这方面强调眉毛。中国人特别重视眉毛,什么浓眉大眼、贼眉鼠眼、眉清目秀等等。往往坏人就是贼眉鼠眼,好人就是眉目清秀。中国总体上是经验主义。曾国藩在《冰鉴》的想法是要识英雄,所以基本是看一个人能不能成大气。
 
西方的读人更多则是心理学、认知学、性格学,这些是研究人思考行为方式的体系。最著名的比如MBTI人格理论。微表情指读人的表情,美国在这方面读的比中国更细。比如男士紧张时会扯领带,因为脖子是人体较弱的部位。类似的有很多,读一读挺有意思。
 
总体说东方根据经验、直觉,西方偏向于数据、逻辑,共同点就是大家都特别重视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作为投资人,要如何去看人呢?
 
1、少说、多听、多问。投资人是旁观者,任何一个会议,如果投资人说了1/3的话,那肯定是不对的。要多听,去问问题,而不是把自己想的都说了,学会聆听非常重要。
 
2、努力去发现端倪。比如微表情里,“不同意”表现出来往往是翘二郎腿;要去观察一个人在平常状态下什么样,在某种状况下发生了什么样的突变。
 
3、背景调查。找谁问,问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设计好。如果某个事情很重要,一定要自己去问,不要依赖于加工的信息,因为每一层信息过了一层手,都会丢失很多。
 
4、还可以观察他的另一半、朋友、朋友圈、歌单、爱好、衣着等等。
 
5、40岁以后主要是看经历,因为这个年纪已经有迹可循了。
 
6、持续观察、不断修正。不断地验证观点很重要,不要静止地看人,要看看这个人是不是有一致性,那些年曾经吹过的牛是否实现了。英文有句话: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shame on me. 要持续地观察一个人的言行。
 
7、相信直觉。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尤其是当其他信息不完整的时候。
 
要避免的问题:
 
1、不要先入为主。先假设自己是对的,又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就会很快形成一个观点。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是危险的。
 
2、避免停留在静态,不要过于依赖第一印象。比如开1小时的会,3分钟肯定已经有一个印象,但是后面就要考虑哪些跟之前想象的不一样。聊1个小时,需要不断地想,什么地方是你想的不全面的。
 
3、人无完人,要找亮点,不断挑战自己的判断,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误区。What if I am wrong?同时切忌fall in love,因为就像我们喜欢上一个人,会觉得对方什么都是对的;不喜欢一个人,会觉得对方什么都是错的。
 
4、尽量面对面交流,衡量一个人要花时间和精力。对一个人要经过一些年,经历一些事才能有更好的认知,没有这两条其他的都免谈。时间、经历超越一切。
 
5、不要过度解析细节,有一本书谈细节竟然到了从人刷牙的10种方式来判断一个人,这就过了。
 
6、谨记判断的两条标准:信息是否全面、准确、完整;信息判断是否逻辑。
 
把上面要做的和要避免都做对了,判断正确的几率就大很多。但同时,读人只是正态分布的概率事件,生活、工作中永远是黑天鹅事件。所以哪怕掌握了所有的技巧,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率而已。
 
总的来说,读人像是科学,但更多像投资一样,其实是一门艺术。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每个人都是在变化的,并且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所以,读人只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天使茶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疯狂BP免费在线商业计划书制作工具,提供各行业海量风格模板,创业计划书范文教程,此外还有专门团队提供商业计划书定制优化融资对接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