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美团单车发布公告,称将于10日起对单车骑行畅骑卡价格进行调整:
其中7日畅行卡、30日畅行卡和90日畅行卡的无折扣价格将调整为15元,35元和90元。不过用户最终实际支付的价格可能会变低。
以涨价前杭州市的美团单车骑行卡为例,30天畅骑卡的无折扣价格为25元,但新用户只需要支付9.2元。
尽管如此,共享单车的涨价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
早在今年1月,哈啰单车就已经将骑行卡的价格调升。甚至有多地网友称,哈啰单车起步价已经从1.5元/30分钟提升至2元/30分钟。
在涨价面前,网友感慨道,“共享单车越来越骑不起了。”
在共享单车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最初价格仅为0.5元/30分钟,而现在使用一小时共享单车的价格普遍在3.5元-5元区间,甚至高于公交、地铁的价格。
本来因为实惠低价而被大众接受的共享单车,已经让人骑不起了。
#01
共享单车浮与沉
事实上,早在07年,中国就引进了共享单车。当时的共享单车在统一的地方停放,由各地政府管理,市场不会混乱,相应地也比较难以普及。
到了互联网技术腾飞的时代,通过手机端就可以启动共享单车的模式飞速发展起来,摩拜和ofo几乎家喻户晓。
经过烧钱造势的激烈竞争,许多企业倒下了。
如今共享单车行业已经形成了哈啰单车(阿里巴巴)、美团单车(美团)和青桔单车(滴滴)三足鼎立的局面。
各品牌骑行套餐 左起: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哈啰单车
行业专家断言,共享单车涨价和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其实是一个套路:在用户习惯培养起来、竞争格局稳定之后,企业就开始收割了。
这样的涨价也并不是第一次,只是过去主要增加的是单次骑行的费用,洗掉零散用户,将使用频率较高的用户转化为月卡用户,可以看作是对用户层的筛选。
网友对此评价道,“市场份额有了,就开始涨价。”
早期资本一拥而上,通过低价补贴吸引消费者,共同做大市场规模,最后几个幸存者万家瓜分市场——这就是共享单车市场的本质。
据国内媒体报道,共享单车自从当年的“补贴乱战”稳定后,价格就一直在上涨,现在3.5元-4元/小时都是普遍现象。
按理来说,共享单车的成本从出厂就是不变的,随着大规模量产反而会进一步降价。
但实际上,共享单车的经营成本非常高。
企业需要为产品的维护付出大量成本,比如将用户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集中运送至单车停靠点。
经营和管理共享单车也非常不易,由于行业竞争及正常损耗,共享单车也会出现一定的故障,而成本需要由企业承担。
除此之外,租用固定的场地成本(停车成本)也居高不下。
第三,由于之前的退押金事件,共享单车企业现在基本都不再使用押金模式,收费模式只有收取会员费这一条。
但因为前期投入太多,企业大都处于亏损状态,能够收回成本的方式仅有提高单价了。
整个共享单车行业以单一的商业模式进行循环,敢入场者越来越少,服务单价越来越高,整个行业都给人一种日薄西山之感。
综上,综合经营成本过高、管理不规范且难度大,只好通过涨价转移成本,资本市场不再看好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共享单车行业由盛转衰。
#02
转型之路怎么走
18-20年间,被美团收购的摩拜单车累计亏损接近50亿;哈罗出行在三年间的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和11.34亿元;滴滴则在2021年将青桔单车划分为亏损300亿元的“其他业务”之中。
盈利难题迟迟难以解决的同时,用户在使用共享单车的体验上也有诸多不满。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用户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新注册账户存在未支付订单、胡乱扣费、误买后无法退款、无法联系客服等情况,针对“美团单车”、“哈啰单车”、“青桔单车”和“ofo小黄车”在内的几乎所有共享单车品牌都有相同的问题。
不过目前共享单车服务商已经不仅仅将业务局限在共享单车这一条路上。
例如,美团单车被嵌入美团App,可以为美团提供的其他如外卖、酒店、团购买菜等其他服务导流;哈啰App上也将打车、酒店、景点门票等功能进行了整合。
滴滴出行小程序、哈啰单车App、美团App服务一览
各头部玩家正在积极寻求对策,目前大多力求从专一业务走向全面,为其他业务引流,从而实现降本增效。
#03
共享经济路走歪了吗
无论是什么产品,都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
如果没有用户需求产生,那么产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站在成本的角度上,共享单车的逻辑是用户临时的、应对紧急情况的弹性需求。
以租赁为本质的共享单车,或许一开始就不应该将落脚点放在“便宜”之上。
“共享”的初衷其实更贴合临时的、紧急的需求。
如果你固定通勤、两点一线,那么显然购买一辆自行车更加划算。
如果你情况突发,又等不及网约车前来,显然共享单车可以救急。
——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似乎都不适用于月卡、季度骑行卡。
对于购买月卡、季度卡的用户,似乎共享单车的涨价就很容易背刺到他们。但他们似乎又对价格相当敏感——他们因为划算而来,最后也会因为不够划算而离开。
这种低价带来的共享经济,应当会衰退,但共享经济绝对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