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腾讯是怎么长大的》:马化腾的七种武器

案例2016-11-24

创业故事

一、产品极简主义

腾讯非常注意细节,做的很轻,很小,很简单。据说腾讯很多员工经常会在晚上一两点收到马化腾的邮件,说某个产品颜色不对,字节中多了半个字节。马化腾在产品设计上坚持几点:第一,不要强迫用户。第二,不要为了1%的需求骚扰99%的用户。第三,淡淡的美术,点到即止。第四,不要刻意迎合低龄化。

创业故事

二、用户驱动战略

2004年大家都谈平台流量,马化腾却在说用户体验。产品是由产品经理驱动这个理念最近才得到大家共识,以前都是流量、模式驱动。小米的战略就是典型的产品经理逻辑,它靠资本和产品经理来驱动,资本、文化、平台基础能力构成了团队的底层。

腾讯内部有个机制——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要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条用户体验,这是10年前就定下来的法则。同时腾讯也有专门研究用户反馈的研究院。

三、内部赛马机制

腾讯内部所有的高管都是打上来的,没有战功在腾讯很难过日子。总是在不断调整,一个强大的部门变成事业群,不行的部门重新组合。信奉美军管理模式,类似《湄公河行动》的突击队,搞爆破,翻译,无线通讯,狙击手,每个人各有专长去完成共同的目标。腾讯所有的手游先内部厮杀,再内测,公测,试运营,做得好就把流量给你。

四、试错迭代策略

“小步迭代,试错快跑”,这是包括腾讯所有互联网企业生存的八字诀。在用户驱动的市场环境中,要开放自己,不要想一次性毕其功于一役,勇于试错,敢于试错,试错其实是一种能力。QQ早期非常不完善,两星期一次不断地迭代,微信也是不断迭代。

五、生态养成模式

2011年,腾讯提出了开放,QQ、微信开放以后,腾讯说得最多的两个词便是净化、生态。之所以强调净化,背后是这个企业组织模型的重新想象,也是面对一种不确定性该怎么办。颠覆出租车公司的不是另一家出租车公司,而是滴滴打车。颠覆微博的不是另一个微博,而是微信。

腾讯所有的战略都是建立在面对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上。2013年底马化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连接一切。二、互联网+。

马化腾曾经提出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

第一,需求度。用户是产品的核心。

第二,速度。快速实现单点突破。

第三,灵活度。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张小龙说过,微信所有的工具都不是调研出来的,像摇一摇、漂流瓶这些都是主动应变的结果,可能是错的,可能是对的。有一些功能就是过程性的,现在大家还用漂流瓶吗?不用了,但在那段时间很流行。查看附近的人功能现在也不太会用,但在那个时候是微信几何级增加的一个功能。你在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情况下主动改变自己,这就是未来。

第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

第五,开放协作度。最大程度地扩展协作。

第六,进化度。颠覆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所以要让公司有柔软性。

第七,创新度。创新不是原因是结果,不是源头是产物。

六、资本整合能力

什么是腾讯的开放能力,一个是流量,一个是资本。流量是资源,资源可以变成资金。腾讯是上市公司,有大量的现金储备,腾讯开放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做了Q+,然后成立了几十亿的产业并购基金做投资。以投资的形态参与到资本市场。

七、专注创业初心

从1978年起,中国第一批创业者都是为了生存而创业的。像鲁冠球这些创业者就是乡镇企业家,文化程度低,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第二批是1984年,中国开始搞城市体制改革,像柳传志,王石,张瑞敏,这些下海的人是城市经济的失意者。

第三批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相当一部分是对体制失望的体制内的人。

第四批就是马云、马化腾这波互联网创业人,不再为了温饱,而是因为热爱。这帮人很年轻。马云1964年,张朝阳1964年,李彦宏1968年,丁磊和马化腾1971年,刘强东1974年,王志东1966年。他们现在年龄四五十岁,还保持着创业的初心。

最后是马化腾的一段演讲:

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

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文/手写的日子(简书作者)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更多创业相关的干货内容,请进行关注我们疯狂BP创业干货专题。